咳嗽、高烧、"白肺"!了解支原体肺炎如何防治?

阅读量:166

作为一个常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已经数年没有大流行,但今年,在疫情后免疫屏障变得脆弱的情况下,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变得更多,而且据一线医生观察,其症状也有比以往更严重的趋势。今年儿科诊室从二三月到现在因各种病原体“群魔乱舞”,接诊量持续处于高位。他预计,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可能到寒假才能结束。

看目前全国的阵势,出现这个情况,推测和两个因素有关:

今年疫情防控放开,不仅是支原体感染,后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也需要警惕。

肺炎支原体约每3~7年总会流行一次。

支原体是什么?

支原体肺炎又是什么病?

支原体,是细菌、病毒之外的一种微生物病原体。

医生所说的“支原体”,通常是指肺炎支原体。它的“个头”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直径为2~5微米。

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以杀灭肺炎支原体。

感染肺炎支原体,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患上支原体肺炎。有些甚至会出现“白”肺。

因为,肺炎支原体会在人体内激发出人体的免疫反应。从患者胸片,可以看到范围大小不等“白”肺的地方。

这不是说那里全是“支原体”,而主要是支原体激发出的免疫损伤、炎症浸润。

可以说,支原体肺炎是感染 + 免疫反应引起的肺炎。

肺炎支原体 怎么被传播的?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口鼻咽分泌物,均可携带致病病原体。近距离接触或吸入气溶胶,就可能中招。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潜伏期有1~3周。在发病前的2~8天,也就是在潜伏期内,患者也可“排毒”。急性发作期,就更不用说了。

肺炎支原体

是最近“上新”的病原体吗?

不是!支原体是常见的病原体。在广东,每年6至10月,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对高发。现在已进入高发期,支原体感染率明显升高。

儿童青少年,是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目前,医院就诊的支原体感染患儿,大多在4岁以上,以幼儿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为主。而且,往往一人“中招”,全班“放倒”。

肺炎支原体感染,就会得肺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 ≠ 支原体肺炎。部分患者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于感冒,可以自愈。

多数支原体感染的孩子,会出现发热(中高热为主)、咳嗽(阵发性干咳,咳嗽剧烈),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

有研究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儿童,约有10%~40%会发展为肺炎,且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

孩子如果反复发高烧(发烧超过3天),咳嗽剧烈,最好及时去医院。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就诊。

重要tips:

孩子发烧反复不退,即使没咳嗽或咳嗽较少,也建议去医院看诊。

因为支原体引起白肺的速度快、时间早,而咳嗽症状往往出现得晚;早期,甚至可能医生听诊也听不到肺炎音。

有这些症状,要做哪些检查?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人体会产生针对它的血清抗体,主要有三种:IgM、IgA和IgG。其中,IgM在感染后4~6天即可出现,常被作为近期感染的诊断指标并指导用药。

但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有部分感染者的感染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支原体抗体尚未出现阳性;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会不产生抗体导致假阴性。因此,医生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判定。

查出支原体肺炎,要紧吗?

看情况。轻症者可居家治疗,中、重度的就要住院(如果发展为“白”肺,住院时间一般1~2周)。

但居家治疗不可盲目用药!对付肺炎支原体,大家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等抗生素完全无效。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

怎么判断病情轻重?

医生会根据综合情况来判断。比如,看孩子有没有缺氧症状,有没有气促,进食情况如何,还要从胸片来看炎症累及多少个肺段等。

总体来说,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遗留肺结构和/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

要想预防,这几点要做好

戴口罩

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要戴好口罩。去过公共场所回家后认真洗手、洗脸,注意手卫生。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20秒以上。

多通风

居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每天室内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分钟。

营养均衡

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做好防护

如家人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家里的小孩是最容易被交叉感染的,建议做好洗手、戴口罩,避免带病照顾小孩。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