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新武器!多格列艾汀重塑血糖稳态,或可从源头治疗糖尿病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82
关注

近几十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约有1.41亿糖尿病患者[1],其中超过90%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T2DM)。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如果长期血糖得不到良好控制,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会通过多种干预措施来控制血糖,但一直难以解决2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因此,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管理的重要目标。

好消息是,降糖新药多格列艾汀片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新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获批的GKA类药物,期待其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01 新机制重塑血糖稳态,或可从源头治疗糖尿病

作为一款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药物,多格列艾汀不仅作用于胰岛系统,还可以在血糖稳态调控系统中发挥作用,以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稳态失调。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糖水平的波动维持在3.9~6.1 mmol/L范围内,该状态被称之为血糖稳态。而机体维持血糖稳态的关键,就是葡萄糖激酶(GK),能感知葡萄糖的浓度,自动开启升糖和降糖机制。

GK可谓是血糖调控的“总司令”,它分布在人体的肝脏,胰岛、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等多个脏器系统。当感知到葡萄糖浓度升高时,便“指挥”β细胞分泌胰岛素,“指挥”α细胞减少胰高糖素的分泌,进行血糖调控。

研究发现,T2DM的发生与GK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血糖稳态自主调节机制失常,GK无法正常地感知葡萄糖水平,机体也无法正确分泌控糖激素,从而导致血糖稳态失衡[1]。

所以,若是能修复受损的GK,便有望重塑患者的血糖稳态,从源头上治疗T2DM。作为全新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多格列艾汀直接作用于GK靶点,增强GK功能,以改善人体正常的血糖调节功能[2]。

从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多格列艾汀可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和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稳态,控制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3]。

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初发(未用其他药物)的糖尿病人在服用多格列艾汀后,24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42.5%,52周糖化血红蛋白仍保持稳定(7mmol/L以下)。除餐后血糖控制佳以外,其低血糖风险小(血糖<3 mmol/L发生率<1%,且无严重低血糖事件)[3]。

无论是从作用机制还是实际控糖效果来看,均可预期多格列艾汀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带来更多获益。

02 哪些T2DM患者适合使用多格列艾汀治疗?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多格列艾汀的适应症有两个:

● 一是用于单独用药,未经药物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

● 二是在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在使用降糖药物时,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的T2DM患者,常常会受到诸多限制。据SEED和DAWN两项研究数据,多格列艾汀对此类特殊人群友好[4-5]。

由于多格列艾汀不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时无需调整剂量,可按正常剂量服用[6]。

在肝脏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中,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 级)的患者,可以服用,无需调整剂量[6]。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按照标准剂量(75mg,每日两次,早餐前和晚餐前 1 小时内任何时间服用)服用;部分老年人减半(75mg,每日一次,餐前1小时内服用)服用,也能降低血糖、保持适当的血糖水平[6]。建议到医院内分泌科由医生结合患者个人情况评估分析。

需要提醒的是,多格列艾汀不适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者[6]。因此,糖友们应在医生指导下,做好用药评估,合理用药。

多格列艾汀的获批上市,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新选择,也翻开了糖尿病管理的新篇章!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相关药物研究与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参考资料:

[1] Toulis KA, et al. Glucokinase Activators for Type 2 Diabetes: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Drugs.2020 Apr;80(5):467-475.

[2] 吴起润,等.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及其新药多格列艾汀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9):195-198.

[3] Zhu,D, et al. Dorzagliatin in drug-naï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Nat Med(2022).

[4] Zhu D, et al. Nat Med. 2022; 28(5): 965-973.

[5] Yang W, et al. Nat Med. 2022; 28(5): 974-981.

[6] 多格列艾汀片说明书

本文为医学科普文章,不得作疾病诊疗或药品推荐之用,所引用数据皆有具体出处,本文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仅供参考。本文涉及专业医学名词,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阅读更佳。本文为原创性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