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健康科普︱气温骤降,别让慢阻肺“勒住”您的呼吸

11月到来之后,冷空气终于支棱起来

对老年人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

这天气,太危险~

“您上楼会气短吗?”

“岁数大了,哪儿有上楼不喘的?”

“您抽烟吗?会咳嗽咳痰吗?”

“抽啊,谁抽烟不咳嗽咳痰啊,这不是正常的嘛。”

案例:

老李有吸烟史20多年,近期天气转凉,老李平时咳嗽多年,现在咳嗽带痰一个月了,并且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喝了止咳水也不见好转。小张建议老李到医院看看,不要自己乱吃药,于是老李来到了医院,和医生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以后,医生建议老李先做一个肺功能检查。

面对医生的诊断

老李疑惑了?

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呢?

目前你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症状且长期抽烟,有可能是患了慢阻肺,肺功能检查是确诊慢阻肺的必备条件。

问:医生什么是慢阻肺呢?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常见的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是由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

老李来到肺功能室做了肺功能检查

检测结果:FEV1/FVC<70%,结合相应症状和吸烟风险因素老王被确诊为慢阻肺。

问:医生,那我得了慢阻肺严重吗?

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可引起全身的不良效应:如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

治疗方案

慢阻肺的治疗关健是去除病因,主要目标是减少急性加重,保持良好的肺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病因

看到这里,感觉自己已经要胸闷气短了。慢阻肺虽然在目前来说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治疗的,具体的做法是:

1.戒烟、包括二手烟。

2.勤开窗通风。

3.烧菜做饭请使用抽油烟机。

4.若你是特殊工种需做好劳动保护,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吸入。

5.要坚持遵医嘱长期使用药物(支气管扩张剂是慢阻肺的基础用药)。

请注意,是坚持!坚持!坚持!不是今天吃了明天不吃,上午吃了下午又忘记吃,那还不如不治。

很多人觉得肺病的尽头就是肺癌,只要不是癌,也没有啥特别的症状,又不影响生活,治不治都一样。

早期症状轻,不重视耽误治疗

没错,慢阻肺早期确实是只有些很轻的咳嗽咳痰,也确实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心大的确实可以拖,反正拖到最后“只是”会呼吸衰竭,危害生命罢了,下辈子注意点就行了……

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避免诱发慢阻肺急性加发作,我们应该这样做: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增强机体抵抗力。

●加强日常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尤其可通过做呼吸操提高肺功能。

●通过耐寒能力锻炼如用清水洗脸提升机体抵抗力。

●最后还需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或6分钟步行治疗评价效果反映机体的运动耐力和肺功能状态。

慢阻肺的临床症状其实不是很典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起属于这个病范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不是秒懂了。

症状和表现

看上面这些症状,是不是和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非常像?随便吃点药就不管了

慢阻肺的病情会加重吗?

慢阻肺是不断进展并逐渐加重的疾病!

1.几乎没有症状或运动后呼吸困难→2.出现症状,活动能力下降→3.症状进一步加重→4.出现全身合并症。

确诊慢阻肺日常护理须知:

1、戒烟:不仅不能吸烟,还要避免吸二手烟。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遵从医嘱长期规范治疗和定期复查。

3、练习呼吸:练习缩唇式呼吸、隔式及腹式呼吸来锻炼呼吸功能,预防感冒、有效叩背排痰。

缩唇式呼吸

腹式呼吸

4、注意防寒保暖:慢阻肺患者稍受寒冷刺激,就会抵抗力下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慢阻肺急性发作,使病情恶化。

5、加强营养:平日食物要营养清淡,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对油腻、辛辣和易产气的食物说“不”。

自身如何预防慢阻肺?

虽然慢阻肺无法治愈,但它可以预防!这几条预防措施,请你牢记:

①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它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

②戒烟(含二手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③及时接种疫苗,减少上呼吸道疾病诱发慢阻肺的可能;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在秋冬天,寒潮引起的气温骤降,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一个诱因。此时,慢阻肺患者应减少出门,注意保暖。建议有晨练习惯的老年患者,推迟锻炼时间,待室外温度升高后再出门。一动就喘,那干脆就不运动了——这是一些慢阻肺患者陷入的恶性循环。久坐不动会导致心肺功能、骨骼肌、神经功能进一步退化,一旦活动将喘的更严重。慢阻肺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慢跑、散步、太极拳等),另外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您想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可以请专科医生为您制订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