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过后,早期识别和科学预防八大易发传染病!

阅读量:4497

近日,河南省出现了持续的特大暴雨,并引发了洪灾。

据新华社报道,郑州市的郑州、登封、新密、荥阳、巩义五站日降水量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其中,20日下午4~5点,郑州降水量高达201.9毫米,已经超过了近年来中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强降水给郑州等地带了洪涝灾害,“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已经造成了全省89个县受灾,25人死亡,7人失踪”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徐忠主任介绍。

自古以来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虽然此轮河南强降水正在逐渐散去,但是我们要重视洪灾过后的卫生防疫。

洪涝灾害过后,易发生哪些传染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供水系统毁损、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居住条件受到破坏、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群抵抗力降低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据《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要点(2017年版)》提示,洪涝灾害发生后应重点关注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霍乱、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乙型脑炎(乙脑)、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传染病。

如何早期识别洪涝之后易发生的传染病?

1)肠道型感染病疾病:肠道型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腹痛和腹泻,主要和食物、饮水污染有关。感染性腹泻是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腹泻为稀便、水样便等,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和腹痛等,重症病例可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

2)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水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常呈暴发流行,临床上以持续高热、肝脾肿大、特征性中毒症状、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常见的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和肠穿孔。

3)甲型、戊型肝炎:主要是通过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产品,通常会表现出恶心、腹胀、稀便、乏力、食欲减退、厌腻以及眼睛发黄、尿黄和皮肤黄染等症状。


4)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经鼠传播,包括鼠类的分泌物、排泄物、鼠类的血液和被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等均可传播。周围如果有老鼠触摸,感染者突然出现发热38℃以上,同时伴随全身酸痛、乏力、头痛、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睑浮肿和结膜充血等,应该怀疑流行性出血热。


5)钩端螺旋体病:洪水过后,由于洪水冲刷带菌动物的排泄物而污染水体,钩端螺旋体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入侵人体后,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膜充血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可以造成肺、肝、肾等器官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6)流行性乙脑炎:这是由虫媒传播的疾病,乙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禽和家畜,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洪水后动物被冲散和聚集,和人免不了近距离接触。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需要警惕乙脑。


7)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和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8)真菌性皮肤病:由真菌引起的人类皮肤、黏膜及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浅部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多呈水疱鳞屑型表现,洪水中由于长时间浸泡容易出现溃烂、瘙痒等症状,该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率高、具有传染性、易复发或再感染。



如何预防洪灾后的传染病?


对于洪灾后的传染病,按照不同的发病部位和类型,可以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皮肤传染病。


1)肠道型传染病:主要由于食物与饮水污染引起的,因此关注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不要喝生水,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预防肠道型传染病要做到:

①.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者符合卫生标准的桶装水、瓶装水;

②.不使用污水洗水果、碗筷;

③.被洪水污染的一切食物原则上都应该丢弃;

④.不能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食物要彻底的煮透煮烂,谨慎食用熟食;

⑤.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呼吸道传染病:洪灾中空气中的致病菌非常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容易在集体居住的人群中爆发流行。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到:

①.人员密集处要戴口罩,淋雨后要及时更易,避免受凉;

②.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畅;

③.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嘴巴和鼻孔。


3)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洪水过后的留下肮脏的污水坑,会滋生大量的蚊蝇,蚊蝇传染的疾病包括流行性乙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等,此外由鼠类造成的钩端螺旋体病也要注意。预防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要做到:

①.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做好灭蚊灭鼠工作;

②.避免接触被鼠类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③.如发现以上疾病对应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4)皮肤病:洪灾期间由于人体长时间泡在水中,容易引起真菌性的皮肤病、脓包疮和湿疹等。预防皮肤病应该做到:

①.注意清洁,勤换内衣和袜子;

②.避免搔抓皮肤、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物;

③.如果遇到皮肤破损,请及时涂抹碘伏等杀菌,防止感染。


最后要提醒处于洪涝灾区的群众,要时刻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尽量待在家中或者安全的地方,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如果发现以上疾病对应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避免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策划制作





编辑姚中亮 

制图:李盈盈 

图片来源:摄图网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