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一辈子治不好?这个患者的转阴经历,值得借鉴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645
点赞量:3
关注

得了肝病,就得一辈子当“药罐子”!作为一个老肝病,李先生深知这顶“帽子”有多重。

如今,患了20年乙肝的他,竟达到了临床治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男子患20多年慢性乙肝,竟痊愈了!

早在上初中时,李先生就发现体内携带乙肝病毒,为了让它转阴,家人都陪着他到处找寻治疗之法,但都空手而归。

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李先生不只一次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身份,李先生要时常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身边的朋友都不敢跟他交往过密。

“乙肝病毒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爆炸。”即便医生总是安慰他定时复查就可以使病情稳定,但李先生仍然对未来缺乏信心。

他想要变成正常人,不打针、不吃药。为此,李先生又找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感染科方家追医生,医生看了病史后,建议他尝试干扰素治疗。 “对比普通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的优势在于每周只要给药一次,病人依从性更好。另外,干扰素还能调动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病毒,停药后80%以上的患者不会复发。”方家追医生介绍说。 

听完医生的介绍,李先生信心倍增,决定接受方医生建议的个性化治疗:口服恩替卡韦+干扰素联合治疗。

仅仅16周,就收到了喜人的结果——李先生的HBsAg(乙肝表面抗原)已经转阴,这是很大的成功。72周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停用所有药物,观察了24周,病情也没有反弹,检查结果显示,表面抗原仍维持阴性,HBV-DNA达到检测值下限,AST、ALT指标也恢复正常。也就是说,李先生已经达到了乙肝临床治愈的标准,即便之后不服药,也大几率不会复发。

“我这个乙肝的帽子总算摘下来了!”看到检查结果时,李先生长叹一口气。

二、干扰素是治乙肝良药,但并非人人能用

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一结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另一类是干扰素。与前者不同的是,干扰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通过作用于自身细胞,从而达到间接抗病毒的效果。

在临床上,干扰素的成绩颇受认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高志良教授指出,对合适的患者使用核苷类似物加干扰素的联合治疗同,可将临床治愈率提高至3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也表示,想要阻断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要好好用起干扰素。数据发现,干扰素治疗后可进一步将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生降低50%以上。对于慢乙肝病人来说,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最大优点就是一旦有效,之后可以按医嘱停药。简而言之,部分人群用干扰素治疗,可以跟李先生一样恢复正常,不用当“药罐子”。

但世上哪里有完美的药呢?干扰素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 一是副作用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失眠、抑郁、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
  • 二是价格高昂。国产的干扰素较便宜一针50元左右,而进口的一针则需1000块左右,如果按一周一次的使用剂量,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压力。
  • 三是适应人群少。临床上适合使用干扰素的患者有以下三类:1.转氨酶较高的青少年患者;2.通过核苷(酸)类药物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3.HBV-DNA低于检测值下限且HBeAg消失或水平较低(≤100),同时HBsAg<2000IU/ml。 

三、乙肝临床治愈不是空谈

早在2016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和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就对慢乙肝治疗终点达成共识,认为现阶段追求乙肝完全治愈不太可行,临床治愈是可行的治疗终点。

时隔五年,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乙肝患者也渐渐有了治愈的可能。

对于乙肝,临床上有三个治愈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表示,依目前来看,完全治愈不太行,但部分治愈和功能性治愈是可行的。临床治愈后是否还会复发?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据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慢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后5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仅为1.5%。所以,追求临床治愈可使患者的临床结局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虽然乙肝仍是我国一大难题,但大多数患者只要遵医嘱治疗,是可以使病情稳定,避免恶化。即便病情加重,临床上也有多种治疗方式可供选择,大家不要过于恐慌。未患病的人群也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定期体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别心存侥幸。

参考资料:
[1]慢乙肝药物治疗之:干扰素治疗知多少.医脉通.2016-08-21
[2]吴芯.乙肝小三阳也分好坏.健康时报.2012-11-12
[3]段淑敏.乙肝有望功能性治愈!我国乙肝防控之路何去何从?.健康界.2020-10-10 
[4]孙海丽、方家追.不敢相信!男子患20多年慢性乙肝,竟痊愈了!.邵逸夫医院.2021-5-10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