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赛珠单抗你了解多少?

阅读量:1121

房颤患者多为老年人,在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期间容易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需要接受紧急手术/操作,同时,应用NOACs仍可能发生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需要快速逆转抗凝药的活性,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保证其他的救治措施正常进行。作为第一个在中国获批上市的NOAC特异性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对于口服抗凝治疗方案的优化有着非凡的意义。

《达比加群特异性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带领下撰写完成。该共识旨在指导依达赛珠单抗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以期为接受达比加群治疗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逆转抗凝效应提供指导。

图片1.png

共识主要从依达赛珠单抗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药物学效应、紧急情况时的临床应用及抗凝治疗的重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依达赛珠单抗的合理应用提供权威指导,让逆转剂为达比加群的临床应用保驾护航,从而规范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依达赛珠单抗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

依达赛珠单抗是达比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Fab)片段。依达赛珠单抗的结构可完全嵌合包裹达比加群,可与游离达比加群、已与凝血酶结合的达比加群,以及达比加群的活性代谢产物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达比加群无法与凝血酶结合,从而达到逆转达比加群抗凝的作用(图1),且不干扰凝血级联反应。依达赛珠单抗与达比加群的亲和力是达比加群与凝血酶亲和力的350倍,达比加群和依达赛珠单抗的结合迅速且解离非常慢(半衰期约260 h),结合的复合物在排出体外前基本上是未解离的,因此依达赛珠单抗可强效、快速、持续地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依达赛珠单抗没有内源性靶点,且对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无逆转作用。

图片3.png 

注:Fab=抗原结合

图1 达比加群与依达赛珠单抗结构中的腔隙相嵌合,依达赛珠单抗-达比加群复合物非常稳定

依达赛珠单抗在紧急情况时的临床应用

图片4.png 

注: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

图2 紧急手术/操作管理流程图

图片5.png 

注:NOACs=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PCC=凝血酶原复合物;aPCC=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图3 使用NOACs患者出血的管理流程图

依达赛珠单抗的用法用量

推荐剂量为5 g(2.5 g/次×2次)通过2次连续静脉输注,间隔不超过15 min(每次输注时间为5~10 min),或采用一次5 g静脉快速注射给药。

在少数患者中,依达赛珠单抗给药24 h内可再次在血浆中检测到未结合的达比加群,同时伴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延长,这可能是与外周组织中的达比加群再分布相关。若患者再次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伴凝血功能指标升高,或需要第2次急诊手术/紧急操作并伴凝血指标升高,则可考虑额外追加5 g依达赛珠单抗。

抗凝治疗的重启

依达赛珠单抗的疗效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应用依达赛珠单抗24 h后重启达比加群不影响抗凝疗效,并可在任意时间开始使用肝素。具体重启时间依据临床情况判断。关键部位出血、患者再次出血或出血死亡的风险较高、无法确定出血源,或者计划进行手术干预,建议延迟重启抗凝。

图片6.png 

注:OAC=口服抗凝药;DVT=深静脉血栓;VTE=静脉血栓栓塞症;VKA=维生素K拮抗剂;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图4 重启抗凝治疗的评估 图片7.png

图5考虑延迟重启抗凝治疗的因素

要点总结

1) 临床应用NOACs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需要紧急逆转药物抗凝效应的特殊情况。在这些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逆转抗凝效应可使医生集中精力处理其他致命性的紧急情况。

2) 依达赛珠单抗是达比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可强效、快速、持续地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依达赛珠单抗没有内源性靶点,且对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无逆转作用。

3) 依达赛珠单抗适用于接受达比加群治疗的患者需要快速逆转达比加群抗凝效果的以下情况:①急诊外科手术/紧急操作;②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

4) 依达赛珠单抗使用简便,疗效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因此可在使用依达赛珠单抗24 h后重启达比加群且不影响抗凝疗效,并可在任意时间开始使用肝素。具体重启时间依据临床情况判断。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达比加群特异性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0,24 (02): 113-122.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