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现存活的艾滋感染者3800万!防治艾滋,要制定标准化“中国方案”

阅读量:808

2021年5月29日,吉利德科学在南京成功召开“2021年HIV G峰会”,大会旨在促进不同地区间艾滋病最新科研进展的交流,拓宽临床医生的诊疗思路,最终惠及广大患者。本次大会邀请业内的多位专家大咖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学术研讨。可谓大咖云集,精彩纷呈。

一、领域前沿,与时俱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谈到对艾滋病流行病学及控制策略的看法,截至2019年底,全球现存活的HIV/AIDS者3800万,2019年新发感染数为170万。控制策略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管理、临床医学+临床干预。

王福生教授简述了中国艾滋病防治与临床转化研究的对策与建议,例如,同种异体过继免疫疗法(AAIT)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技术应用于HIV感染者,加速免疫恢复。王福生教授提出制定、推广感染病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化“中国方案”。

李太生教授阐述了中国艾滋病治疗的成功与挑战,他认为抗病毒治疗使得艾滋病成为慢性感染性疾病,艾滋病年病死率10年降低86%,目前艾滋病并发症已成为其死亡主要原因,需要全病程管理和综合治疗。

二、新时代,新目标

张福杰教授:大道至简,助力3T时代

比克恩丙诺片是强效骨干药物(F/TAF)与创新整合酶抑制剂(BIC)的强强联合。对最初随机分组至接受比克恩丙诺片治疗的初治成人进行4年随访研究显示,比克恩丙诺片可达到并维持高病毒学抑制率。在针对女性、老年、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研究中,同样发现比克恩丙诺片均能达到极高的病毒抑制率。此外,比克恩丙诺片具有极高的基因屏障,复杂变异也不易产生耐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比克恩丙诺片让治疗更简单,指南建议在确诊后7天内进行快速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治疗,当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时,FTC/TAF无需调整剂量。同时,比克恩丙诺片的药物相互作用极少。192周中,比克恩丙诺片无近端肾小管疾病或与肾功能相关的停药发生,且骨骼安全性良好,空腹血脂变化微小。此外研究显示,从其他治疗方案转换为比克恩丙诺片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比克恩丙诺片还可让抗“艾”的检测更简单,无需等待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即可启动比克恩丙诺片治疗,其强效抑制病毒的疗效,不受基线病毒载量和CD4水平影响。在治疗中,患者无需频繁的进行肝、肾、骨、心血管等功能监测。

图3. 比克恩丙诺片的临床治疗优势

孙永涛教授:新时代,新目标——HIV 全新治疗目标

抗病毒药物的更新迭代促进HIV治疗目标的更新,整合酶抑制剂(INSTI)的面世,在提高病毒抑制疗效的同时,整合酶单片抑制剂在安全性、耐药性、药物相互作用及剂型方面的优势,使得提高患者耐受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可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HIV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与既往治疗目标聚焦于病毒抑制不同,HIV新治疗目标提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更高要求。


图4. HIV治疗新目标

HIV治疗新目标可通过快速、强效抑制病毒,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途径实现。INSTI类药物相较既往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类药物,具有快速强效抗病毒、低耐药、有效恢复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等优势,且三联方案在这些方面表现优于相较二联方案。

目前整合酶抑制剂进展至以F/TAF为骨干的单片制剂时代,以F/TAF为骨干的单片制剂适用于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率提升至92%,144周使用0耐药,因不良反应发生的停药率不超过1%,对CD4/CD8比值的增加更为显著,进一步助力HIV治疗新目标的实现。

魏洪霞教授:HIV快速启动治疗的临床意义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RRT)时代,尽管中国HIV防治取得显著进步,但挑战依然艰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张HIV一旦确诊立即接受ART的原则,然而现实与指南间尚存差异,延迟治疗乃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前行历程中的桎梏。既往因资源有限,“排查患者”流程复杂,ART治疗延误难以避免。

快速启动治疗的临床意义包括:提高病毒抑制率、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接受率、降低HIV相关病死率。众多临床研究结果支持快速ART方案在改善患者开启ART治疗率、病毒抑制率、治疗、保留率以及死亡率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快速启动方案。多项权威指南均强调HIV患者一旦确诊应接受快速启动治疗,包括确诊的当天开始ART,实施快速启动ART方案应尽可能选用具有强效、用量小及副作用小的药物作为快速方案。


​图5. HIV感染者快速启动治疗的临床意义

以F/TAF为骨干的整合酶单片方案——比克恩丙诺片可快速启动,强效长期抑制病毒,144周耐药发生率为0,不良反应少,最小单片制剂,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应用人群范围广泛,是快速启动治疗的优选方案。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