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认识慢阻肺

什么是慢阻肺?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是一种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和肺疾病,人们通常所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当肺功能检查出现持续气流受限时,则可诊断为慢阻肺。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慢阻肺虽然是气道的疾病,但对全身的系统影响也不容忽视。慢阻肺有哪些症状呢?慢阻肺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会出现抑郁。随着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危害也越来越大,严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慢阻肺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我国慢阻肺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有接近1亿人患慢阻肺,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7%,6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超过27%,但慢阻肺知晓率仅为2.6%,男性患病率远远高于女性。调查发现,2006年我国城市慢阻肺患者的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11744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570元。在职慢阻肺患者每年因病平均误工17天,家属因照顾患者平均每年误工14天,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得了慢阻肺怎么办?一旦得了慢阻肺,首先应该积极到医院接受治疗,此外,必须了解慢阻肺护理保健知识,规范管理病情。对于慢阻肺的治疗和管理,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其中,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肺功能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等。氧疗则适用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包括呼吸锻炼、运动锻炼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戒烟和减少职业暴露等生活方式改变也有助于减缓疾病的进展。此外,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首要任务——戒烟

吸烟为慢阻肺发病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从不吸烟者、几乎不吸烟者的肺功能较为健康,不会发生慢阻肺;吸烟至45岁者,肺功能会有不同程度受损,可能发生慢阻肺,且具有致残性;吸烟至65岁,有高度慢阻肺风险,且具有高死亡风险。戒烟,可控制慢阻肺病情进展,降低病情危害性。

(2)接受关于慢阻肺的健康教育

对慢阻肺缺乏正确认识,生活及行为习惯不当均会加重病情,增加病情的危害性。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能够对慢阻肺形成正确认识,了解“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原因及相关注意事项,做到知己知彼,在生活当中自觉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降低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当自己被确诊为慢阻肺,可以多与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了解相关疾病知识;也可以查阅慢阻肺相关书籍,如吴学敏的《慢阻肺患者健康生活》,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掌握系统的慢阻肺知识;还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视频、课程,加深对慢阻肺的了解。

(3)戴口罩

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化学物品均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为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应养成出门戴口罩的习惯,避免吸入粉尘颗粒、化学物质。如自己的职业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粉尘、化学物质,应更换职业。

(4)定期复诊

慢阻肺是长期慢性疾病,为了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应定期复诊,一般情况下建议半年复诊一次,复诊检查内容包括肺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CT检查等。也就是说病情稳定、不发病者也应该半年复查一次。而自觉难受、有异常表现者,应在感觉异常后立即去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5)多锻炼,劳逸结合

有些慢阻肺患者认为自己需要多休息少活动,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多活动、适当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均对身体有益,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慢阻肺者应多走路、积极学跳广场舞、多应用社区中的健身器材锻炼,并适当做家务,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肺功能,预防急性发病。

(6)长期坚持家庭氧疗

慢阻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出院后长期坚持家庭氧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因此,对于有慢阻肺者,应该在家里配备氧气瓶,每天坚持家庭氧疗15h。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