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吃药?细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5个防治误区

“每年的4月20日是世界“高尿酸血症日”,也是“全民关注痛风日”,该节日之所以设立在4月20日,是因为血尿酸的正常值是420unmol/L。而高于420unmol/L就被称之为高尿酸血症,此时就应积极干预治疗,如果长时间尿酸无法控制在正常范围,就会引发痛风、造成慢性肾损伤等健康问题,对身体造成更大的风险。
尿酸血症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大健康风险因素,即常说的“第四高”,据2015年Meta数据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且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防治误区
不痛不吃药
高尿酸血症不仅是引发痛风的根本原因,而且对人体的多个靶器官都有严重危害,可能引发糖尿病、尿毒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尿酸浓度时,建议药物干预。
尽量不吃药考虑是否需要服用治疗痛风的药物时,应全面权衡用药的利与弊,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忽略了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损害。
运动就可以
运动中受累、受伤或受寒时有发生,而这些又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尤其是关节部位的劳损和受伤,更易诱发痛风。
只控制饮食
长期甚至终生控制饮食(忌口),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人体内尿酸80%来源于自身嘌呤代谢,仅20%来源于饮食。因此,分阶段和分层次地控制饮食,选择合适的食物。
降了就停药
所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知晓并终身关注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因素,始终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理想的范围。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防治热点
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否降尿酸 各国指南的观点不一,欧美指南多不推荐,而亚洲国家(如日本和中国)多持积极态度。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欧美多推荐首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美国等多推荐别嘌醇为一线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通常作为别嘌醇不耐受时的替代品,苯溴马隆在美国因为肝功能衰竭的事件,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禁止使用。
法国也因为苯溴马隆有爆发性肝炎的风险而撤市。而中国指南推荐别嘌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为一线降尿酸药物。别嘌醇作为美国的首选降尿酸药物主要是:美国市场别嘌醇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为13~20美元,非布司他每个月160美元,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更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的药物。
其次由于人种差异,别嘌醇引起的超敏反应在美国较为少见,几乎不会影响别嘌醇的选择。而在亚裔人种中HLA-B*5801基因阳性比例较高,即别嘌呤引起的超敏反应概率较高,随着第三批国家集采政策的落地,非布司他作为第三批集采品种,日均费用低至1元左右,以及亚裔人群中其增加心血管风险无足够证据,国内指南仍推荐非布司他作为痛风一线降尿酸药物。2020年11月28日,发表于医学顶刊柳叶刀(lancet)的文章,也再一次证实了非布司他并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基于此,美国风湿协会或许会再一次衡量非布司他的降尿酸地位。
降尿酸治疗的疗程
国内外指南观点一致,即始终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理想的范围。
患者是否需要碱化尿液
美国指南反对患者碱化尿液,推荐患者饮用足量的水分,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较少使用促排药物有关。而中国的指南建议碱化尿液并大量饮水,特别是服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简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人也非常赞同这点。本人配制的降尿酸1、2、3号也非常受高尿酸朋友的欢迎,喝降尿酸茶就能降尿酸哦!
血尿酸、尿尿酸、尿常规的监测
这是非常容易忽视的,监测非常重要。血尿酸及尿常规一定要定期监测1~3个月检测一次,尿尿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6~12月检测一次。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