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分类临床意义

孙丽君个人号
阅读量:4422
关注

HIV-1毒株的典型特征就是遗传多样性,表现在:每天产生大约1010个病毒颗粒;基因表达过程中,其逆转录酶不具有校准功能,导致cDNA存在大量基因突变;存在大量的亚型内或亚型间重组毒株。

在ART治疗过程中,受药物选择压力和宿主免疫选择压力作用下,HIV-1发生基因变异,选择出导致药物不敏感的基因突变,即发生了获得性耐药(ADR)。HIV-1基因型耐药发生不可避免,可以通过提高服药依从性、调整合理膳食结构促进药物吸收,推迟耐药发生的时间。通过周期性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或基因型耐药监测检测,识别可能发生的治疗失败或耐药突变,及时更换药物治疗方案。

在开始系统ART治疗前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如果存在TDR或PDR,在选择一线治疗药物时应慎重选择,避免选择使用不敏感的、已经存在耐受的药物。研究显示,具有TDR的病例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药物,将有20-30%的概率导致治疗失败。发生了ADR的病例,及时反馈给临床诊疗大夫,根据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更换敏感的治疗药物,并在换药后6个月左右,进行HIV-1病毒载量或基因型耐药检测。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成功,使得艾滋病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一旦诊断就相当于死亡宣判的「不治之症」。如今的HIV感染者,只要坚持服药,其体内的病毒复制可被充分抑制,这意味着病毒对感染者免疫功能的破坏可被终止,感染者免疫力能够逐步恢复,寿命也有望接近正常人。感染者体内查不到病毒了,他们把HIV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也大大下降,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虽然艾滋病的治疗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已经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但始终有一个梦魇萦绕在HIV感染者的心头,那就是艾滋病尚不能够被彻底治愈,也就是说,抗病毒药物虽能够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但是不能够彻底清除病毒,而HIV感染人体后之所以难以清除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病毒储存库。

什么是HIV病毒储存库?

HIV病毒储存库是指HIV感染者体内整合了HIV前病毒DNA的CD4+ T淋巴细胞,处于HIV潜伏感染状态(latent state)。构成HIV病毒储存库的细胞主要是静息CD4+ T细胞,包括中央记忆细胞和过渡性记忆细胞。

病毒反弹

HIV病毒储存库是传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清除HIV感染并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最大障碍。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能够显著降低血浆HIV-1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提高机体免疫力,最终降低HIV-1感染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但是,在cART治疗因故中断后,病毒储存库中潜伏的HIV-1前病毒DNA经基因表达,再次包装成病毒颗粒释放出来,导致病毒反弹。

很多病人在刚开始接收抗病毒治疗后总会担心会不会治疗失败。那应该如何判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呢?

在开始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应开展系列病毒学、免疫学检测指标和临床诊疗描述,判断是否存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根据《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四版),治疗失败的定义如下:

 病毒学失败

接受cART治疗24周后,连续两次血浆HIV RNA>400拷贝/mL。

免疫学失败

无论病毒载量是否被完全抑制,HIV感染者在接受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到治疗前的基线水平(或之下),或持续低于100个/µL;

机会性感染

有效进行ART治疗6个月后,之前的机会性感染重新出现,或者出现预示临床疾病进展的新的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或者出现新发或复发的WHO临床期Ⅳ期疾病。

所以,刚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一定要积极按医嘱随访。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于育龄期HIV感染女性也建议抗病毒治疗,一旦发现HIV感染,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应用可以大大降低HI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不管血浆病毒载量或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如何,建议所有妊娠以及准备妊娠的HIV感染妇女都应尽早开始ART,并在整个妊娠期维持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以防止母婴传播。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通过几种机制减少围产期HIV传播,包括降低产妇产前病毒载量,并提供新生儿暴露前预防。

孕妇ART联合新生儿的HIV暴露后预防措施可以使母婴传播的风险减到最低。孕妇产前病毒载量与艾滋病毒围产期传播的风险相关,因此需要尽可能快速抑制病毒载量达到低于检测下限。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