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水平低就没事了?慢性乙肝患者,千万要重视低病毒血症

HBV DNA水平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衡量指标。2019年慢乙肝防治指南指出,慢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水平越低越好。
当患者的HBV DNA持续处于低水平,却有可能是另一种棘手的情况——低病毒血症。2021年6月22日,海南省人民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医师吴彪做客方舟健客直播间,为大家带来低病毒血症的治疗策略,现整理如下。
不能忽视的慢性乙肝低病毒血症
低病毒血症,是指经过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血液中持续检测到低水平病毒的一种状态(2000IU/ml以下)。
国内研究数据显示,患者接受一线HBV抗病毒药物治疗一年半以后,有22.7%的患者会出现低病毒血症。
低病毒血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患者并未形成全部免疫应答,所以体内病毒未被完全清除,用药不当、服药方式错误、漏服药等情况,都有可能成为低病毒血症的潜在诱因。
低病毒血症可能促进肝炎恶化
在患者看来,这么低的病毒量,并不会造成病情反弹。但实际上,这些病毒并非“善茬”,仍然可能引起肝炎恶化,甚至还会增加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
国内研究人员对239例慢乙肝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长期服用恩替卡韦后,有163例出现明显的纤维化现象。
这部分人里,有30%的患者体内仍然可以检测到病毒,而且肝脏组织有明显纤维化现象。
一旦出现肝硬化、肝癌,就无法通过单纯的药物来控制病情,可能需要借助手术治疗,对身体形成创伤的同时,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
如何预防低病毒血症?
第一:初治患者,选择低耐药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TDF)、丙酚替诺福韦(TAF)或长效干扰素。
第二: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低病毒血症,应该及时更换药物:
比如连续服药48周后,血液中仍检测有病毒,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换药;
如果一开始服用的是恩替卡韦,可以更换为替诺福韦或丙酚替诺福韦,或者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对于肝硬化患者,如果治疗24周,HBV DNA在2000IU/ml以上,就要进行用药调整。
第三,用药期间需要长期、定期进行随访。
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病毒NDA、血常规、肾功能、乙肝两对半、肝脏彩超、肝脏硬度和甲胎蛋白等。
肝硬化患者,每三个月要检查一次,其他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具体检查项目视情况而定。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