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友故事丨感染艾滋后,我是如何跌入深渊再迎来曙光

迎春花盛开的季节里,我的世界被狂风暴雪笼罩着。
站在医院的门口,手里的检验报告单在微风中飘动,就像我的人生,被“HIV阳性”几个字,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脚下像是有千斤重,无法挪出半步。
一
发现自己与常人不同,是在初一的暑假。
我和邻居家的几个男生每天都会跑到离家不远的小河里打水仗、抓鱼,累了就坐在河边聊天嬉闹。时间长了,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对其中一个男生的感觉,和对其他人不一样。
后来我才知道,那种感觉叫喜欢。
父母听到我的坦白之后,扇了我一记耳光,“别整天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往自己身上套!赶紧学习去!”
这件事不知道怎么的传开了,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不再靠近我,还会背着我议论纷纷:“他有病!他喜欢男的!离他远点!”
孤身一人地走完剩下的两年初中,我选择了就读离家最远的高中。
直到上了大学,遇见他之前,这个秘密不再被任何人发现过。
我们是在同一个社团相识的。
相处久了,他的风趣健谈、善解人意渐渐吸引了我。我们敞开心扉聊了很多,碰巧知道对方都是“同道中人”,不久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我问他:“你做过HIV检测吗?”
他有些不爽:“我又没病,做那个干嘛?”
我说:“以防万一,至少戴个套吧。”
他反问:“难道你不相信我?”
出于对他的信任,我没有再提这件事。因为我一直天真地以为,艾滋病离我很远。
二
2月底,因为课题作业和社团活动同时并行,我忙得焦头烂额,每天都感到非常疲惫。
那天忙完回到宿舍,觉得整个人头重脚轻,结果一量体温发现竟已经烧到39.5℃。吃了退烧药,体温降下去了,但又很快上升,连口腔溃疡也找上门来。就这样持续了一周后,我在校医的建议下去了大医院。
了解完我的情况,医生让我做了HIV检测。
等结果的一周时间里,我每天都焦虑万分。给他发微信,他只字未回。就连我生病的那一周,他都没有出现过。
终于熬到出结果的这天,我的担心成了现实。从进到医生诊室,到坐下看着医生递给我一张报告单,告诉我检查结果是HIV阳性,再到医生给我开药,叮嘱我一定要按时吃药、定期复查,中间不过几分钟,我却感觉仿佛过了几个小时。
充斥着震惊、慌乱、无助情绪的身体被拖入深渊,我一直在往下掉。
不知过了多久,我颤抖着起身,给他打了个电话,他还是没接。我回到微信的界面,把检查结果发给他,没想到,他秒回了,却只有冰冷的3个字——
“分手吧。”
然后,他把我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拉黑了,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我连质问的机会都没有。
我瞬间明白了,他总是拒绝一起去做检查的真正原因。这样的结果,他早就预料到了。
瘫坐在医院门口旁边,我哭了很久。

三
想着反正人生也要完蛋了,我没有听医生按时吃药、复查的叮嘱,连课也不去上。
很快,身体每况愈下,舍友们都知道了这件事。
当我担心初中时那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的时候,他们却给我介绍了学校里的HIV志愿者组织。很快,有志愿者联系了我。
经过他的不懈科普,我知道了即使感染HIV,只要按时服药,我并不会很快死去。我还年轻,未来有无限可能。
想法逐渐开始发生转变,我每天按部就班吃药,定期去医院,同时一点点地学习了解艾滋病,试图和它斗智斗勇。
所幸,我的身体状况慢慢好了起来。我决定重新拾起之前落下的学业,并准备加入考研大军。
在抗病的过程中,我还认识了几位病友。有些人的治疗过程比我更曲折,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希望,还会经常在我们的小群里分享自己的日常。
听说我要考研,他们担心我会只顾着学习而忘了吃药,给我寄了一个智能药盒。那上面没有任何标识,每到设定好的时间,它就会发出嗡嗡的蜂鸣声提醒我吃药。
我们就这样互相鼓励,互相为对方加油打气,肩并肩一步一步往前走。
转眼6年过去了,我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拿到硕士学位后,我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业余的时候,我还会经常和群里热心的病友们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处在黑暗深渊中的HIV携带者,就像当初志愿者一点一点地照亮我的世界一样。
最后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希望你记住,无论你多爱TA,无论你多相信TA,套是一定要正确戴好的,这是保护你和TA的方式。还有,该有的HIV检测不能少。
万一发生了高危性行为,要在72小时内去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获取阻断药,并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如果你不幸感染了HIV,请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坚持治疗,你照样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有很多时间去实现心中所想。
--------------------------------
为了更好地诊治HIV感染者,提高治疗依从性,方舟健客联合吉利德科学推出“‘吉智方舟’必妥关爱计划”,我们将为参与关爱计划的伙伴提供智能药盒服务包。
关爱活动参与方式: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在线咨询医生。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