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人不会患上脂肪肝?关于脂肪肝的12大误区

医院体检报告出来了:

“为什么我会得脂肪肝?”

“我平时吃得很清淡,而且也不胖,怎么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要不要吃药?”

相信,以上的疑问会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

近年来,随着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逐渐改变,脂肪肝的流行已日趋全球化,脂肪肝的患病率不但高居不下(10%-24%),而且呈增长态势,年轻化趋势明显,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2015年发布的《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达12.5%~35.4%,脂肪肝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脏疾病。

看一眼脂肪肝的发展过程,你就会知道它的严重性:虽然脂肪肝是个常见病,很多人并不把它当一回事,待到合并多种并发症时却后悔莫及。所以最重要的是了解如何预防脂肪肝,让健康不再被绑架。

早期注意,完全可逆。

关于脂肪肝的12个误区

1
脂肪肝是亚健康状态,不是病?

脂肪肝是与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应该重视。即使是单纯性脂肪肝,肝脏也要比正常肝脏脆弱,更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从而引发某些肝脏疾病;对于超重和肥胖者而言,脂肪肝的出现可能提示“恶性肥胖”,这种人很容易发生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冠心病、脑中风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

2
只有血脂高的人才患脂肪肝?

由于长期饥饿、节食或肠道病变所致的营养不良以及蛋白质供应低下或者吸收不良,都能引起人体内的白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促使脂肪组织的分解和动用,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进入肝脏,最终导致肝内脂肪积蓄,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3
瘦人不会患上脂肪肝?

由于长期饥饿、节食或肠道病变所致的营养不良以及蛋白质供应低下或者吸收不良,都能引起人体内的白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促使脂肪组织的分解和动用,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进入肝脏,最终导致肝内脂肪积蓄,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4
脂肪肝病人应吃素食?

如果一个人长期吃素,其体内就会缺乏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从而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因此,即使病人的脂肪刚与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有关,也不能靠“一点荤腥都不沾”这种因噎废食的方法来治疗。

5
治疗脂肪肝减肥就可以了?

用减肥的方法治疗脂肪肝,对合并有肥胖症的脂肪肝患者是有好处的。但如果病人的体质瘦弱,则无“肥”可减。

6
脂肪肝根本不可能治愈?

事实上,单纯性脂肪肝是各种肝毒性损伤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去除病因和指控原发疾病,肝内脂肪沉积在数月内就可完全消退。但是如果单纯性脂肪肝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则病变完全康复常需半年乃至数年以上时间,少数患者即使去除病因仍可进展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

7
治疗脂肪肝主要依靠保肝药物?

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脂肪肝的灵丹妙药,而防治肥胖性脂肪肝这类现代都市病,通过节食、锻炼等措施减肥比保肝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尤其是单纯性肥胖性脂肪肝。

8
有了脂肪肝就得服用降血脂药物?

目前认为,脂肪肝假如不伴有高血脂症,那么就不要用降血脂药物。有脂肪肝又有高血脂症,需根据高血脂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药物。

9
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不能多活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性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与饮食结构西化和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而在节制饮食的同时,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中等量的有氧运动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非但不要加强休息,反而需要增加锻炼。脂肪肝患者最好的锻炼是大步快走,每次至少数公里,每周5次以上。

10
吃素的人不会患脂肪肝?

肝脏不仅可将油腻的食物转化为脂肪,也可将体内过多的蛋白质和淀粉等素食成分转化为脂肪,过多的脂肪堆积肝脏中,就形成了脂肪肝。

11
水果多多益善?

水果中含有一定量的糖类,长期过多进食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甚至诱发肥胖,因此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脂肪肝患者不宜过多吃水果,应尽可能选用柑橘、梨等含糖量低的水果,且量不能太多,必要时以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代替水果。

12
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者有传染性?

肝功能是由于脂肪过多沉积于肝细胞而非病毒性肝炎病毒所致,没有活的生物介入,因此没有可能会传染。

总之,对于温饱解决以后的广大群众而言,缺少的不是营养,而是运动;急需的不是补品和药物,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

当前只要我们做到“少吃、多动、少饮酒、慎用药”,就一定能够有效控制脂肪肝。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