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访视频 | 你“二阳”了吗?症状真的更轻吗?听听亲历者怎么说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3048
点赞量:1
关注

自进入五月份以来,身边“二阳”的小伙伴越来越多,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部分城市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升。5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相关活动上表示,目前广州市发热门诊的数据显示,在接受检测的发热病人里,有20%-25%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二阳”病例是否增多?二次感染的症状是轻是重?如何合理对症用药?又该如何做好科学防护、预防感染?

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街头随机采访,来看看真实情况如何吧~

5月18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波动流行的状态,最近大家会看到出现“二阳”的现象,但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发烧的时间更短,获得药物的便捷性更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近期的发热病人中大部分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不过,最近1至2周二次感染的比例有所增加。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需要注意的是,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

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普通的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使用对症药物即可。如出现高热、浑身疼痛,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出现腹泻症状,可口服蒙脱石散等对症治疗。如果服药后症状不能缓解的,建议尽早就医,以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避免耽误病情。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从防护措施来讲,个人仍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