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接吻会传染乙肝吗?正确预防乙肝方法全告诉你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374
点赞量:4
关注

三胎政策的颁布,使育儿嫂市场需求变大,很多家庭为找不到满意的育儿嫂而焦虑不安。

“费用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育儿嫂的身体状况、人品、学识、教养,就怕伤害到孩子。”产假结束,小丽将要重新步入职场,但孩子不能没人带,夫妻俩就想找个育儿嫂帮衬帮衬。前前后后看了不下10个人,都没有满意的。

前两天,邻居给她推荐了一个人,整体很符合她的要求,正准备开始工作前,收到她的体检报告上显示: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均呈阳性。小丽觉得很不放心,决定去问问医生。

医生看了之后,说:“检查结果第2、3、5项阳性,说明这人之前感染过乙肝,但现在处于恢复期,且体内已经有抗体了。再看她的病毒DNA量很低,基本没有传染性。”

听了医生的解释,小丽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放下了。第二天,小丽正式向她发出聘用邀请。

一、吃饭会传染乙肝?这是谣言

乙肝一直是我国公共健康问题,患上乙肝,除了要承受经济压力外,还要被歧视和孤立

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7000万例,其中近九成未得到治疗。虽然病例数庞大,但对它的误解也很多。

比如:不敢跟乙肝病人近距离说话,不敢跟他们同桌吃饭,不敢接吻……事实上,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乙肝病毒目前只有三大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制品和性接触传播。

只要没有破损的皮肤或者是黏膜接触到乙肝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就不用担心会感染乙肝病毒。而共餐、近距离说话、接吻最有可能接触到对方的唾液,而唾液是不会传播乙肝病毒的。

乙肝病毒没有办法进入口腔食道和胃肠道的细胞,人体消化道呈酸性,更不利于乙肝病毒的生长繁殖,即便通过共餐进入消化道,也会很快“死掉”。

那如果恰巧有口腔溃疡呢?也不用太过担心,我们自身有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当病毒进入体内,免疫系统的“雷达”会很快找到它,通过判断它的“好坏”,再对它进行赦免或消灭。

如果想确保万无一失,平时就要少外出就餐,吃饭时使用公筷,就能大概率避开传染。

、乙肝患者也可以生出健康宝宝

经常有读者会问“我有乙肝,还能生下健康宝宝吗?”

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染途径,一般来说,如果HBV阳性母亲所生孩子不采取任何免疫措施,70%-90%的新生儿会感染HBV,而新生儿感染后,有极大可能性会发展为慢性乙肝。

这既是事实,但也有可避之法。

自1992年始,我国就把乙肝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管理,之后,儿童HBV感染率明显下降。2010年,我国又实施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策略,让母婴传播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患有乙肝的准爸妈不用太过担心,只要做好备孕、孕期检查,产后第一时间给宝宝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宝宝是不会“遗传”乙肝病毒的。

三、认识乙肝的三大传染途径

目前已确认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想要预防乙肝,就需要对它们有相应的了解,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1.母婴传播

在我国占比为30% - 50%。简单来说,就是怀孕的女性,会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宝宝。胎儿在孕期大几率不会感染,主要是在出生时,婴儿接触了妈妈的血液和体液被传染。

一般来说,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病毒DNA(HBV DNA)数量多的孕妇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因此,临床上也出现了针对性的阻断方案:通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可阻断90%以上的传染。

2.血液传播血液传播主要指的是医疗输血。由于献血部门实施严格的筛查和输血管理,目前血液制品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鲜少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修脚、文身、打耳洞等行为会引起皮肤破损、出血,如果同时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器械,也会导致感染,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警惕。

3.性接触传播

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是乙肝性传播的主要人群。

如果夫妻一方体内有乙肝病毒,另一方一定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进行夫妻生活时,要做好防护。

在以前,乙肝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看到朋友、家人、同学患乙肝,会心生芥蒂。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在乙肝防控上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即便患上乙肝、肝硬化,也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控制病情。因此,大家一定要摒弃老旧观念,收起偏见和歧视,客观对待乙肝这一群体。

参考资料:
[1]父母患乙肝会传染给孩子?母婴阻断防控指南来了.人民网.20-09-18
[2]经常在外吃饭,容易被传染乙肝?.光明网.2021-03-01
[3]吃完饭发现同桌有乙肝病毒,会不会中招?.澎湃新闻.2021-08-12
[4]中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一年来减少3000万人感染乙肝..北京晚报.20-07-28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