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了解配镜的那些事

伍桂军个人号
阅读量:179
点赞量:3
关注

目前中小学生课业重,学习时间长,户外活动少,远眺机会不多,越发加重了学生们的视力疲劳。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屈光不正的青少年,往往难以得到准确的眼镜处方和治疗处方。

目前我国眼镜店比比皆是、验光方法繁多、技术差距极大。混乱的眼镜市场,直接损害青少年的视觉健康。靠这些从业人员,怎能为患者提供一个正确的眼镜处方?又怎能获得正确的眼镜?显而易见,错误的眼镜处方,当然使眼镜度数错误上涨。

近视眼作为眼科屈光不正的专题早已超出医学的范畴,成为妇孺皆知、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配镜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想配副合适的眼镜,须经过散瞳检查、验光检影、试戴镜片、选择镜架、矫正视力乃至定期复查及重新验光等诸多环节。

有关部门应制定规章制度,对眼镜验光、配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家长给孩子配眼镜,务必到正规医院眼科找有眼镜配方权的医生验光配镜。

同样,质检部门要对眼镜质量负责,严格把关,莫让戴镜者“雾里看花”。

验光配

怎样才能得到一副验配准确、恰当、舒适与时尚的眼镜呢?

首先,应由眼科医生对眼睛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所有眼病,如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斜视等等,如发现患有上述眼病,则应先行治疗。

验光是一个动态、多程序的临床诊断过程,因此,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具备验光资格的视光医师或验光师进行操作,在许多个可能的配镜处方中找到最适合您的配镜处方。

完整的验光程序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计以及检测原先配戴的眼镜度数收集有关受检者眼部屈光状态的基本资料。往往有人过分依赖电脑验光,这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电脑验光仪还不能代替人工检影验光,且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不能灵活地处理每一位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如少年儿童、高度近视、调节力过强等)电脑验光的结果只可以作为初步的参考。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主观验光,让受检者对光学矫正的每一个微小变化作出反应,医师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个阶段包括放松调节、近视或远视度数测定、红绿试验、散光轴及度数的测度、双眼平衡等等步骤。由于这一步非常强调病人的主观反应,所以称为“主观验光”。

第三阶段:通过试戴镜测试,根据受检者的反应,医师再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后再全面考虑受检者的屈光状态、眼位、戴镜情况,得出最适合您的配镜处方。这个处方不仅使您的视觉清晰,眼镜配戴舒适,双眼协调,还能持久地阅读和工作,这个阶段是视光医师科学分析、判断与经验的有机结合。

拿到您的最佳配镜处方后,就到了配镜的环节。如果眼镜配得不准,就会前功尽弃。要配一副准确的眼镜,不仅需要精密、先进的仪器设备,还需要视光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

先要根据配镜的性质、屈光度、瞳距、您的脸型及其它要求,选择一副适合您的镜架和镜片。

尽管镜架样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不外乎三种基本类型,方形、圆形、椭圆形。因脸形而异,一般椭圆形脸形的人,各形都适合,而圆型脸形最好选择方形或梨型镜架(突出纵线),三角形脸形则一般选择圆形或椭圆形镜架。技术人员再把镜片装配到镜架上。装配时要特别注意镜片的屈光度、散光的轴向、瞳距、瞳高等。

此外,还要根据您的面形调整镜架。如有任何一项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整副眼镜的质量与佩戴的舒适度,可能会产生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睛酸痛、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镜片--安全最重要。目前,市场上适合孩子使用的眼镜片有玻璃片和树脂片两种。

玻璃片硬度比较高,耐磨。孩子一般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注意保护眼镜,他经常把镜面直接放在桌面上,耐磨还是较适于他们的,而且玻璃片的价格也较低。

树脂片有轻、薄、防紫外线、保护性强等特点,它最大的优点是不易碎,安全性高。如果您家有个小淘气,还是用树脂的比较放心。

镜架--舒适美观兼顾。镜架也有塑料架和金属架等种类之分。塑料架较脆,易变形,但它又较轻,色彩柔和,一般都没有鼻托,孩子不会觉得压鼻梁。金属架更便于修理,换镜片也很方便,鼻托可以调节镜片与脸部的距离,但价格较高。

青少年近视特别分享以下眼镜处方的一般原则:

1.最大正镜最佳视力原则:负镜过矫是非常错误的!

2.双眼平衡原则

3.根据眼位情况调整

4.保留生理性远视为正视化留出空间

5.主视眼优先矫正的原则

6.远、近视力差异化原则

7.根据患者调节集合情况进行调整

8.根据年龄、职业、个人爱好及个人对视力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9.排除原发或并发眼病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