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怎么办?孕激素疗法是多囊女性的福音!

王冬梅个人号
阅读量:1.56万
关注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5%~10%。

每个月的“好朋友”来或不来、来的量多不多、时间长不长,都困扰着广大女性朋友。而这一切变化的基础都在于子宫内膜的改变。

但是,你能想到,PCOS也与子宫内膜密切相关吗?

PCOS患者由于内分泌失调,雄激素过高,导致卵泡发育不成熟甚至不排卵、子宫内膜持续性受到雌激素的刺激而无孕激素的拮抗,不仅使患者没有了正常的月经周期,同时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发生率也会增高。

PCOS患者与其导致的增厚的内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注意:子宫内膜长期因激素水平变化而增厚可是会出现病变的,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意难平,愁更愁!

有研究显示,约有30%的PCOS患者有子宫内膜增生,而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众所周知,癌症就是失去控制而疯狂生长的细胞,子宫内膜癌也同理。当子宫内膜细胞增生,失去机体本身控制时,就会发展成癌症。因此,寻求有效逆转子宫内膜增生的方法十分必要。

异常增生的子宫内膜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的子宫内膜病变。根据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分期可将增生分为以下三种:

(1)简单型增生;

(2)复杂型增生;

(3)不典型增生(即癌前病变)。

而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出现不典型改变时,往往是即将发展成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危险信号。

长期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的制衡,腺体持续性增长,细胞便可能出现异型改变。内膜在异常增生进展到腺癌的过程中,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并不随着增生程度的增高而增加,而是主要集中在具有显著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

另外,不得不注意的是高雄激素及高胰岛素血症还会放大雌激素的作用。

这时不少人又要发问了,这和PCOS又有什么关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PCOS的病人均雄激素过高,而且40%~60%的PCOS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IR)。IR会导致机体代偿性地形成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抑制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使游离的雄激素增加,从而加重高雄激素的放大作用。 而且PCOS患者子宫内膜IGF-I和INS-R表达水平会明显升高,而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恰恰与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有关。

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的保护作用,造成腺体持续性增生,甚至出现细胞异型改变(即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内膜腺体癌变。 

PCOS确有促使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那PCOS的患者就要发问了:那我们不是时刻暴露在内膜癌的危险中了?别担心!孕激素疗法就是解救广大多囊女性的福音。常见的孕激素疗法有以下几种:

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

由于PCOS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影响,在月经的后半周期内,缺乏孕激素的拮抗作用,从而导致了排卵稀发,月经失调等症状。因此,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在月经的后半周期补充缺乏的孕激素,拮抗雌激素作用,从而改善排卵功能。

复合避孕药的全周期疗法

口服复合型激素(即避孕药),优点是限制促子宫内膜生长的作用,使撤药性出血量减少。

但是,口服避孕药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有14%~30%的复发率,大剂量的避孕药还会引起许多副反应,如增加体质量、水肿、高血糖、血栓栓塞等。

告诉你个小秘密,孕激素周期疗法使增生过快的内膜组织剥落,达到定期药物性刮宫的目的,约93%的患者可恢复正常的子宫内膜哦!

宫腔内放置含高效孕激素缓释系统的宫内节育器

将高效孕激素缓释系统的宫内节育器放置在子宫内,简单快捷,并且无需长期服药,避免了漏服药物的发生。但也有可能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长期不规律的点滴出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每一种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有无用药禁忌症等情况来选择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光靠激素也不行,全方位治疗得同步

目前,降低PCOS患者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率的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避孕药以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甚至必要时手术切除子宫预防癌变。

但仅仅这些并不能治疗根本,需要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从而控制体重。当合并胰岛素抵抗和甲状腺功能障碍等时,还需内科配合治疗。

眼界放宽,思维也要发散,要全面分析多囊的原因及进展,对症治疗的同时,也要对本治疗。寻求更佳、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仍然是妇科医生的一大挑战!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