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不做HIV检测的权利!”艾滋病歧视何时休?

刚刚入职一家新公司,本是一件愉快的事,谁知,双方却闹到公堂上。
“我有不做HIV检测的权利!”
在入职刚满1个月时,新员工谢 鹏被要求去医院做入职体检。
做入职体检本就是入职的正常程序,谢鹏却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体检项目里,包含了HIV检查。
很快,结果出来了,他被确诊为HIV阳性,这对他的打击很大。
更可怕的是,因为这份异常的体检结果,公司跟他终止了劳动关系。
综合考虑后,谢鹏把公司告上了法庭。
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他争回了自己的损失,还与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
这个案件就此告一段落,但关于艾滋病的歧视,已经扩散至全国各个角落。
艾滋病歧视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
艾滋病的歧视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在艾滋病防控中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各级各部门在消除歧视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努力,但歧视仍然存在。
之所以会有歧视,主要是社会给艾滋病人贴上了“污秽”的标签,艾滋病高发于同性恋人群、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等人群,使大众容易将艾滋病与道德败坏挂钩,对艾滋病病人有天然的排斥、歧视甚至敌视心理。
事实上,根本原因还是大家对艾滋病的认知过于浅显。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但像谢鹏一样的遭遇比比皆是,要想完全消除歧视,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需要让大家正确了解艾滋病,政府需要正确开展艾滋病宣传,消除大家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其次,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防艾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控氛围。
关于艾滋病的认知误区
误区1:感染HIV病毒就是患上艾滋病
HIV病毒有一段长时间的潜伏期,一般在感染2-10年甚至更主后,免疫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才会发展为艾滋病。
误区2:拥抱、蚊虫叮咬会传播HIV
艾滋病传播只有三条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毒很脆弱,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消亡,所以日常握手、拥抱、亲吻、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HIV。
误区3:HIV感染者不能生孩子
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使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
因此,即便感染HIV,只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递,实现生育的可能。
误区4:感染艾滋病毒就快死了
感染后多久会死?这个目前并没有标准答案。
有些人可能感染后数月内发病,有些人可以正常生活数十年。所以,即便感染也不要消极对待,坚持有效的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感染者寿命。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