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其表面抗原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宋建新个人号
阅读量:2.10万
关注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过程中存在病毒免疫逃逸,可能与其从免疫耐受到免疫激活状态过程中,T、B细胞抗原表位在面临免疫选择压力时发生改变,从而使其躲过免疫系统监视有关。在 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时期中,乙肝表面抗原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以推测,表面抗原在 HBV 感染中有重要意义,其基因突变可能在慢性 HBV 感染的发病机制和感染自然史中发挥着潜在作用

在早期的 HBV 感染中,HBV 准种(quasispe- cies)没有或者只受到很小程度的宿主免疫选择力。在十几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会进入一个相对活跃的免疫病毒清除期以控制病毒复制。以往对 HBV 慢性感染史的研究发现,病毒的突变体与疾病的进展相关,包括核苷酸和结构的变化,如插入、缺失和删除。普遍认为对于病毒免疫逃逸的机制,其突变主要发生在 MHC-Ⅰ 细胞毒性T 细胞表位内,随 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BV 核心抗原中突变累积出现在 MHC-Ⅱ 辅助性细胞表位内。除了核心蛋白,以前的研究也发现了在乙肝病毒S蛋白中 HLA-Ⅰ类限制性抗原表位和“a”抗 原决定簇内部的突变存在很高的变异率。对于乙肝表面抗原的研究发现突变累积与 MHC-Ⅰ类抗原表位相关,40和47位密码子的突变频率大约为83%。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相对后期的感染,例如,在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通常围产期感染的大多发生在20岁后),或者是集中于相对前期的感染,即从免疫耐受期过渡到免疫清除期的阶段,而很少有文献报道在整个 HBV 感染自然史中表面抗原免疫逃逸突变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基于 HBV 感染自然史中4 个时期来研究表面抗原内逃逸突变分布。按照HBV 感染自然史将收集的病例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不活动期和 HBeAg 阴性肝炎阶段。研究乙肝表面抗原 Th 抗原表位突变,在4 组间比较时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是17- 31、37-51、67-81 等区域 (P <0.05),其 余的 139-146、165-179、176-190等区域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这些差异主要来自于 HBeAg阳性的样本,即IT 和IC 组,以及在 HBeAg 血清学转换前后的两组中 (IC 和 IN)。 HBeAg阴性的两组间没有差异。在各组乙肝表面抗原 CTL 抗原表位突变中,4 组间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14-22、41-49区域(P<0.05),其余的95-109、150-158、190-197、196-206 等区域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分析同样显示差异主要来自于 HBeAg 阳性的样本,其他的几组样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显示了在HBV 感染自然史中,表面抗原 CTL、Th 抗原表位内突变主要发生在免疫清除期阶段,在不活跃期和HBeAg阴性肝炎期并没有显著的增加,表明在免疫清除期的免疫压力对于乙肝表面抗原具有重要的意 义。此外,在B 细胞抗原表位区域,发现了 Q101K、P120S、T126S、Q129H、M133L、M133I、和 M133T等7个乙肝表面抗原免疫逃逸突变,这些突变在B、C 基因型中的分布频率,与全球提交的 HBV 序列预测的逃逸突变在各个基因型中的分布频率几乎完全一致, 证明了 HBV 免疫逃逸突变在慢性乙肝中广泛存在。说明在 HBV 感染的各个时期均可能影响表面抗原检测,引起免疫球蛋白、疫苗保护失活的免疫逃逸突变的存在,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