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乙肝的五大误区,早识别多受益

很多乙肝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存在误区,导致病情加重、治疗延误,甚至给整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走出乙肝认识误区,早识别多受益!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抗乙肝病毒药物可以随意更换
正确认识:目前临床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等。长期规律抗乙肝病毒治疗可以延缓乙肝向肝硬化或肝癌发展。某些核苷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乙肝病毒耐药变异,在乙肝患者规律用药、规律复查时,专科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及时发现乙肝病毒耐药情况,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换用其他种类抗病毒药物,就可以避免耐药变异带来的危害,提高抗病毒治疗疗效。然而,部分乙肝患者为避免抗病毒药物耐药,自行随意更换抗乙肝病毒药物种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换用另一种药物。这种做法既不科学,而且有害。因过度担心耐药变异而频繁换药,不但不能降低耐药的发生,还容易导致临床耐药提前到来,甚至出现无药可医!
误区二:乙肝是不治之症
正确认识:目前虽然没有根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药,但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缓慢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有效药——抗乙肝病毒药。部分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乙肝患者属于优势人群(优势人群是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1500IU/ml且HBeAg阴性的患者),联合干扰素可使部分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因此慢乙肝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部分慢乙肝患者甚至可以实现临床治愈——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转阳。慢乙肝患者遵专科医生安排,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可以有效阻止乙肝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
误区三: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定期监测
正确认识: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肝功能一直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这部分患者虽然没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不适等肝炎症状并且肝功能也正常,但约70%~8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出现肝脏组织学病变,部分患者甚至发生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至少每隔6个月~1年定期规律复查肝功能、腹部彩超、乙肝病毒定量,必要时还应行肝穿刺活检以评估患者是否应启动抗乙肝病毒治疗。
误区四:乙肝大三阳比小三阳更危险
正确认识:乙肝五项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大三阳是指乙肝五项标志物中第1、3、5项阳性,小三阳是指第1、4、5项阳性。通常认为乙肝大三阳发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转阴并产生e-抗体)后变成乙肝小三阳,因此认为大三阳比小三阳更危险。然而,两者哪个更危险是指哪个更容易引起肝硬化或者肝癌。实际上,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发生肝硬化或者肝癌的危险性是一样的,甚至部分小三阳患者自认为病情稳定,过于盲目乐观,延误治疗,甚至比大三阳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或肝癌。两者都应引起患者重视,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时要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误区五:保肝药物越多越好
正确认识:乙肝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通常指ALT(谷丙转氨酶)高于检测值上限),在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后,就应积极启动抗乙肝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对肝组织炎症明显或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酌情使用1~2种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等作用的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和双环醇等。但不宜多种联合,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和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保肝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并不是服用的越多越好。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