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患者的情绪障碍及治疗对策

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最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之一,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因此出现不同程度情绪障碍。 国内外学者公认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展与预后存在影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与慢性躯体疾病相伴随的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障碍,对慢性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已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
然而,门诊及住院医生在对躯体疾病诊断的同时,往往因为对躯体疾病的习惯性的一元论诊治,及对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认识不足,和抑郁症症状的过于隐蔽及与躯体疾病症状的相互重叠等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多种慢性内科疾病都伴有抑郁症等情绪障碍性精神类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疾病。我们对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是否伴有抑郁症等情绪障碍进行了初步调查。 结果表明,有31.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等情绪障碍。另外还有21.5%的患者有可疑情绪障碍。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轻中度慢性肝炎患者的情绪障碍率相近,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重度患者。 说明情绪障碍并非与病情的轻重成正比。
目前尚不清楚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变有关,也可能与社会和心理等因素有关。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进程中,患者医疗负担较重,加上慢性乙肝反复迁延不愈,对患者以及家属的精神和心理都有很大影响。这些中国现阶段所特有的社会因素对患者情绪可能产生一定影响。而重症患者一旦放弃治愈的希望,反而不再产生情绪波动。这也许是重症患者情绪障碍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情绪障碍患者接受盐酸氟西汀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患者的情绪障碍得到明显改善,说明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具有较好疗效。盐酸氟西汀是一种高效、 高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文献报道与三环类抑郁剂具有同等抗抑郁作用,并且对伴随的焦虑及恐怖等症状亦有良好效果。患者经过4~8周的治疗后效果理想。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其肝病治疗的疗效和疗程明显好于未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而且,这些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情绪障碍患者常规护肝治疗的疗效也是所有慢性肝炎患者中最好的。而既有情绪障碍同时又未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则是所有患者中疗效最不理想的。说明抑郁症对躯体疾病本身发展及恢复存在一定影响,有可能是通过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等机制加重躯体疾病。
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比例患有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等。对于这种目前在大内科疾病中仍容易被忽视的神经症侯群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表现应该引起专科医生的注意,加强诊断,同时加强治疗。盐酸氟西汀是一种安全,无明显副作用的较为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可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