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艾滋病流行还有多远?联合国报告揭示全球艾滋现状!

点赞量:1

2018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790万,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者2330万,新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在170万例左右,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77万……

这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近日在《全球艾滋病最新情况——以社区为中心》报告中透露的一组数据。

不难发现,全球新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和死亡数持续降低,但与2020年目标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在2016年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曾通过《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

宣言指出,联合国各成员国应承诺实现2020年具体目标,即努力将全球每年新感染艾滋病毒者降至50万以下,将每年因艾滋病相关原因而死亡的人数降至50万人以下,到2030年应结束艾滋病流行。

而本次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约有17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较2010年降低了16%。

其中,东非和南非大部分地区进展显著。以南非为例,自2010年以来,新发感染和相关死亡人数均减少了约40%。

不过,在东欧和中亚、中东和北非以及拉丁美洲,新发感染数仍有所增加。

在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方面,2018年,这一数字约为77万,较2010年降低了33%,但东欧和中亚地区死亡人数较2010年增加了5%,中东和北非地区则增加了9%,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不仅如此,在防治方面,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4年提出的“3个90%”防治目标也有一定距离。

“3个90%”防治目标即到2020年,90%艾滋病感染者经过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90%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治疗者体内病毒得到控制。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曾指出,若能实现3个90%,便可达到70%以上感染者病毒水平下降,传播风险也随之降低。

本次发布的报告提出,2018年,约79%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知晓自身感染状况,78%知晓自身感染的人群正在接受治疗,86%的正在接受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生存状态良好且避免了病毒传播。

艾滋病是一种由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危害性极大。

HIV可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HIV感染者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肺结核、肺炎、脑炎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作为全球最大传染病之一,艾滋病也在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我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0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

好在,随着抗病毒药物发展和鸡尾酒疗法兴起,艾滋病已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长期管理的慢病。

近年已有多款主流治疗药物和新药相继进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共有5款艾滋病新药在我国获批上市。

其中,吉利德独占两席,分别是治疗HIV的单一片剂方案艾考恩丙替片(捷扶康)和治疗成年和青少年HIV-1型感染者的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达可挥)。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德又一款重磅HIV治疗药物Biktarvy有望今年登陆中国。

该药于去年2月获美国FDA批准,在我国也以“防治艾滋病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被纳入优先审评通道。

资料显示,这是又一款以丙酚替诺福韦(TAF)为基础的HIV用药,每片含50mg的bictegravir,200mg的恩曲他滨和25mg的TAF,是吉利德目前体积最小的治疗HIV单一片剂方案。

临床研究表明,该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监测需求较低,且给药便捷,因此有望成为我国HIV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