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职业最“伤卵”,来看看有你吗?

闫娅妮个人号
阅读量:1255
关注

我国有育龄夫妇约2.4亿人,不孕不育发生率达20%!其中,1/2为女方因素。

现在女性要面临家庭和职场两方面压力,生育年龄普遍晚,所以女方因素能占到一半,今天就和大家捋一捋哪些职业的女性更容易受不孕的困扰呢?

1.长期和电脑打交道的行业(如IT行业、编辑)

长期坐办公室需要盯着电脑工作的女性,容易患颈椎病、眼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月经失调等一系列疾病。

久坐还会造成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卵巢供血不足,从而出现排卵障碍,进而影响到女性的生育。另外加班还会影响性欲,常回家倒头就睡,导致夫妻生活不规律,使怀孕难上加难。

2.工作时间不规律的行业(如医护人员)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医疗行业女性群体中发生月经失调比率可高达4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一现象主要源于职业暴露与工作模式的双重影响:

2.1‌化学物质暴露‌:长期接触含氯消毒剂、挥发性麻醉气体及细胞毒性药物(如抗肿瘤药物),这些物质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等途径干扰内分泌系统;

2.2‌昼夜节律紊乱‌:频繁的夜班、轮班制度导致生物钟失调,持续高压工作状态进一步加剧皮质醇水平异常,形成"压力-激素失衡-生殖功能损伤"的恶性循环。

这些因素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反馈机制,引发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全等病理改变,最终让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临床表现。

3.长期站立的职业(如交警、老师)

老师、交警工作特点是站立时间长,长期站立容易导致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慢性下腹痛、坠胀感以及腰痛,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女性生殖系统。另外汽车尾气和粉笔的粉末,都会对女性健康造成影响。

4.奔波劳累、应酬多的职业(如记者、销售、保险)

类似于记者、销售、保险这样的职业,常需要长期奔波劳累、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还有很多的应酬难免熬夜喝酒。

那么该怎么办呢?不能让大家都换工作吧。

所以以上四类职业的女性面临生育问题时,可以看看下面几条建议!

1.适龄生育,并母乳喂养

女性年龄是卵巢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女性最好在29岁之前完成生育,这样可以避免因为高龄造成卵子质量和数量减少,影响受孕几率。而且提倡产后母乳喂养,至少母乳喂养6个月,对于保养卵巢有好处。

2.保持规律自然的夫妻生活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的开玩笑“哎呀,最近气色不错,和老公很和谐吧?”虽然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规律的夫妻生活可以帮助调整女性的内分泌环境,有利于卵巢的健康。成年男性的精液排出体外大概存活3天,所以一周2-3次的夫妻生活有利于女性受孕。有些夫妻严格根据“排卵期”来进行夫妻生活,这样夫妇双方都有很大压力,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完成任务样的操作,这样的情绪反而不利于受孕。

3.规律生活,科学减重

在把"以瘦为美"作为的审美标准的大部分女性眼里,追求极致化的越瘦越美,她们忽视了适度的脂肪含量对于雌激素生成的影响,而雌激素对维持健康的女性体态,对于卵子的生长发育都极为重要。研究发现,体脂率低于22%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功能,导致排卵障碍。当因此生育计划提上日程,育龄期的女性需要重新审视"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我们提倡规律作息,健康生活,科学减重。

4.增加每日有氧运动量

上班盯电脑,下班捧手机的生活常态里,大家每日的运动量尤其是主动的有氧运动量远远不足。躺着、坐着、站着,无论什么资质长时间不变都对身体不利。建议大家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以上。不要说自己没时间,其实运动可以见缝插针,比如不坐电梯上下楼时走楼梯,上下班的路上走一两站地,工作累了每小时起来活动活动筋骨等等。

5.定期查体,出现月经变化及时就医

每年做一次体检。对自己生殖能力不放心的朋友,可以到生殖科进行生育力评估检查。另外,一旦发现自己月经量减少或突然停经,就应及时去看医生。

6.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睡眠

烟酒自不必说,为了宝宝一定要戒掉。睡眠不好会影响雌激素合成和释放的时间周期性,进而影响卵巢功能,长期的睡眠不足便为卵巢早衰埋下隐患。所以不要熬夜,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7.保持心情轻松愉悦

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你会发现心情压抑、郁闷时,身体状况往往也会下降,甚至会直接影响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损害到乳房和卵巢健康。切记心情愉悦是身心健康的关键要素。

CHN2372993(v1.0)有效期至2027年10月30日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