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镜戴还是不戴?

伍桂军个人号
点赞量:1
关注

OK镜即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硬性角膜接触镜,并且是在夜间闭眼睡眠时佩戴,因此更容易出现如角膜缺氧长出新生血管、角膜擦伤、感染致角膜混浊等严重并发症。随着镜片材料、设计和工艺的改进,若配戴眼条件好,可临时恢复部分视力。不过,OK镜无论如何也不能根除近视。

并发症多多

个性化至关重要!显而易见,OK镜并非人人咸宜,这一技术能否奏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通过试戴决定处方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医生必须对患眼的屈光状态,角膜形状,泪液状态,眼表面与眼睑之间的关系,对治疗的不同需求及患者生活环境等做出准确评判。

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不同设计、不同材料、不同戴镜方式和戴镜时间的镜子。如果只靠一组验光度数和角膜曲率测定值定制镜片,很难保证最终得到的是无损伤的、适用于己的镜片。

OK镜技术的疗效亦不能一概而论,医生的专业水平,镜片设计的合理与否,材料的物理特性,加工质量的好坏,患眼的各种差异,医患的配合程度,镜片的保管程度等等,都是疗效的制约因素,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OK镜鱼龙混杂

“验配师”难抵医师!

在我国,大多数近视患者有个共同的看法:类似OK镜这样经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医疗方法,便是稳妥、保险的方法。事实上,美国FDA从来不对某种技术进行审批,而只是对某种具体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以认证。因此,要安全地“享用”OK镜,与其聚焦于它的“出身”,不如在选择镜片和医师时睁大双眼。

由于OK镜镜片必须定制,并采用高透氧高湿润度材料和空气动力的微机切削工艺,加之进口完纳税收的费用,以及配戴者复诊检查等开支,目前接受OK镜治疗的价格一般约为7000元左右。然而,市场调查中发现,OK镜的价格却由2000-7000元不等。有关专家认为,这其中即有质量参差的“套片”、“库片”,也有冒充“美国进口高科技产品”的劣质仿制品。这也正是许多接受治疗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遭受永久性损伤的根源。

目前,国家已将OK镜规定为三类医疗器械,我国大多数业内人士主张,将OK镜治疗视为医疗行为,并谨慎开展。

严重并发症的诱因

配戴角膜塑形镜导致严重并发症,其诱因不外乎为镜片的质量、验配的质量或护理的质量达不到起码的安全要求。事情的结果虽然相同,但对每一个案例都应具体分析,分别认定事故责任。现将常见的导致严重眼并发症的诱因分析如下,使人们对其有较深入的认识,以利防患于未然。

常见的镜片质量问题表现为:如果镜片工艺粗糙,质量低劣,可使配戴者因角膜表面上皮细胞层的破坏酿成继发感染,演化为严重的角膜溃疡,造成严重后果。

常见的验配质量问题表现为:验配机构中不具备验配角膜塑形镜起码的检测设备或关键的检测设备精密度不够,无法精确地测定配戴眼必要的生理参数,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度眼定制高质量的镜片。

有的验配人员图省事,在配戴者复查时随意减少复查项目,甚至随意减少对配戴眼的复查次数,或对戴镜不当引起的眼病不能及时地发现或掉以轻心未作妥善处理。

常见的护理质量问题表现为:配戴者个人卫生不良,戴镜或摘镜之前不洗手,不按时复查,以至于眼睛发生问题后不能及早发现而贻误治疗时机。

还有的使用者采用的护理产品不规范,含有导致眼睛损伤的成分,甚至使用饮用水、自来水冲洗镜片,从而大大增加了眼部继发感染的机会。

如何才能安全配镜?

准备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和家长不必对角膜塑形镜“谈虎变色”,在选配镜片时,请认准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注册的角膜塑形镜。

验配者还应观察验配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检查设备,验配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认真负责。若遇验配机构的检查设备简陋,验配人员的服务态度轻率马虎,对角膜塑形镜的矫正效果夸大其词,镜片的价格又很低廉,则绝对不要贸然配镜。

已经戴镜的青少年,若目前矫正情况很好,眼睛并无不适,则不必作茧自缚。

使用者在初戴角膜塑形镜的3个月内,要按规定的时间到配镜处接受正规全面的复查至少7次。戴镜3个月以后,仍然须每3个月定期进行复查。若有任何问题都应该立刻进行复查,严密观察是安全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基本保证。

戴镜者要持之以恒地保持个人卫生,操作镜片前一定要洗手,在戴镜片时务必将镜片内侧滴满润眼液再戴镜,戴镜后须注意镜片下不能有气泡,否则容易引起眼睛不适和矫正异常,并注意定期更新镜片盒和吸棒。使用者若在戴镜期间偶然发生眼红、眼痛,应取下镜片到原配镜点复查。

戴镜3个月以后若矫正效果稳定,使用者可采取间断戴镜,即每周停戴1-2天,使眼睛获得休息的机会。使用者平时要注意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注册的护理产品护理镜片,不要使用饮用水、生理盐水或自来水等清洗镜片。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