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地发现XBB毒株,会导致二次感染吗?要囤药吗?专家解答来了!

1月3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在闭环管理的入境人员中检测出了XBB、BQ.1、BQ.1.19等毒株。截至目前,我国多地监测发现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XBB,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XBB毒株的致病力到底如何?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阳康”后会再感染XBB吗?面对不断变异的毒株,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护?这篇文章将综合多名专家的解读,给出科学的应对指南。
1.XBB逃逸能力更强,致病力无明显区别
XBB是奥密克戎BA.2.10.1和BA.2.75的亚谱系重组毒株,XBB.1.5是XBB这种亚系进化出来的最新毒株。一些早期证据表明,与其他流行的奥密克戎亚谱系相比,XBB具有更高的再感染风险。
2022年8月,XBB在印度首次被识别,此后迅速传播到亚洲地区,显示出明显的增长优势。据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检测出XBB.1.5的国家和地区超过74个。
美国CDC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预测全美约40.5%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由XBB.1.5毒株引起。由于免疫逃逸能力增强,XBB.1.5已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头号流行毒株。
研究显示,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与XBB.1相当,但关键突变F486P使其具有更高的人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ACE2是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受体,新冠病毒主要通过与ACE2受体结合实现感染。也就是说,XBB.1.5更容易感染人体。
在2022年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XBB毒株的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国家没有显著增加。
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其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现阶段流行的毒株还是以BA.5.2和BF.7为主。
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传播病毒的速度可能更快,是否会在中国引起新一轮的流行?“阳康”们会不会再感染XBB呢?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如果遇到XBB、BQ.1、BQ.1.1这几种毒株,再次感染的概率主要与两方面相关:一方面是新毒株与BA.5和BF.7有多少重叠,若是病毒一直变异,交叉保护作用降低了,就可能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则是看人体自身的抗体水平。
“新冠预测者”、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曹云龙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当感染BF.7之后,对BA.5和BF.7的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短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同一毒株。但是,与BA.5.2和BF.7相比,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
但大家也不用过度恐慌,“再次感染主要发生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风险比较小,而且感染后的症状通常比第一次轻微。”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
从国外的数据来看,在美国XBB.1.5并没有导致感染、住院、死亡数字出现明显的变化。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也表示,对其致病力和二次感染风险均不用过于担忧。
新的变异毒株已在我国出现,我们该怎样预防和应对呢?对此,深圳三院院长卢洪洲表示,疫苗接种仍是重要手段。虽然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不能有效预防新毒株的再感染,但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不错的保护作用。
在致病性方面,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XBB的毒力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有明显的差别。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尤其是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疫苗接种是最优的选择。
针对网传的“XBB.1.5毒株主攻心脑血管和肠胃,会引起腹泻”等说法,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表示,腹泻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但“主攻心脑血管和肠胃”是无稽之谈。
XBB毒株是否更容易侵犯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目前尚未有病例报告或理论研究可支持。因此,大家可将治疗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药物作为家用药适当储备,但没必要大量囤积。
无论病毒怎么变异,对抗其的“主力”仍然是自身免疫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建议,囤药不如囤“好身体”。调整好身体状态,注意休息,适量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证营养的摄入,保持良好的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才是顺利度过感染过程的最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中新网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