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或被“反义转录本”锁死?约翰·霍普金斯颠覆性基因疗法线索登上Science子刊,有望摆脱终身ART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球估计有408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HIV),同年,估计有63万人死于HIV相关疾病,约有130万人感染HIV。针对HIV感染,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2025年5月,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HIV自己会产生一种叫“反义转录本”(AST)的物质,它就像病毒自带的安眠药,能让HIV病毒进入休眠状态。更厉害的是,如果能想办法让AST在体内增加,就能强制HIV长期沉睡,甚至可能让患者摆脱终身吃药的命运。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HIV休眠的秘密,更让我们看到了彻底控制艾滋病的希望。

一、AST关键4大结构域功能解析:协同抑制HIV的分子机制
AST是如何精准地让HIV沉睡的?科学家们像拆解精密仪器一样,将AST分子拆分成几个关键部分(U3, A, B, C, D结构域),并深入研究了其中U3、B、C和D区在维持病毒休眠中的关键作用:
1. 精准定位:钥匙找到锁眼(U3区)
AST的“U3区”就像一套精准的GPS系统。它的最前端部分,其基因结构与HIV病毒基因的指挥中心(5′LTR区域)完全匹配。正是这种完美匹配,让AST能牢牢抓住病毒的指挥中心,为后续的抑制作用打下基础。
AST的5′末端结构域是与原病毒5′ LTR相互作用
2. 核心催眠:招募队给病毒基因上锁(B区)
AST的“B区”是真正的催眠大师。它能召唤一种名为PRC2的强力基因沉默复合体。当科学家破坏B区中制造突变体ASTmutB后,代表病毒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证明病毒被激活。
深入研究B区,发现它含有两个特殊的片段([G3N3-7]4基序),能形成独特的“G-四链体”结构。这个结构就是PRC2复合体的“停泊位点”。破坏这个位点后,PRC2无法有效结合,病毒基因上的沉睡封印(H3K27me3标记)减弱,负责启动病毒复制的机器(RNA聚合酶Ⅱ)更容易启动,病毒也就更容易被激活。
AST的结构域B区与PRC2相互作用
3. 加固休眠:“辅助团”让沉睡更安稳(C区和D区)
AST的“C区”和“D区”单独作用时,对维持病毒睡眠影响不大。但若同时破坏或移除这两个区域,病毒活性也会显著增强。
实验证实,80%的AST存在于一个大分子量的复合物中,里面除了PRC2,还包含许多其他强力抑制因子:如能重塑染色质结构的BAF/PBAF复合物成分、让基因紧密缠绕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2、甚至参与永久沉默基因(如X染色体)的蛋白(TDP-43、hnRNPK等)。结构域C和D有助于募集额外的染色质因子,可 与PRC2协同作战,在病毒基因上层层加锁,形成极其稳固的沉睡屏障。
AST的结构域C和D有助于募集额外的染色质因子
二、AST在人体CD4⁺ T细胞中的潜伏期抑制效应验证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AST能让实验室里HIV病毒进入休眠状态。但真实患者身上的细胞也会这样吗?为了验证这一点,科学家做了更进一步的实验。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从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中位期6年,范围1–18年)的HIV患者体内,分离出那些处于沉睡状态的CD4+T细胞。然后通过电穿孔技术,将两个不同的质粒导入细胞:一种质粒会驱动AST大量表达,另一种(SCR)作为对照。两组细胞都带有GFP荧光标记,用于初步评估转染效率(约20%–40%)。接着,分别用三种“唤醒剂”——SAHA(0.5 μM)、panobinostat(30 nM)和抗CD3/CD28磁珠——刺激细胞,以诱导潜伏病毒重新激活。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三种刺激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毒转录上升:SAHA(P<0.002)、panobinostat(P=0.016)和抗CD3/CD28(P=0.031),而AST组始终保持在基线水平,未见显著逆转。
鉴于静息状态下T细胞的蛋白质翻译效率较低,GFP报告或低估了真实转染率,于是研究者采用Cy5荧光直接标记质粒进行检测,发现实际转染效率高达75%–90%,比GFP方法高出1.5–3倍(SCR组:P=0.001;AST组:P=0.0005)。进一步的链特异性RT-qPCR分析表明,AST质粒转染后AST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3),而SCR RNA仅维持在背景水平(P=0.008)。这些数据共同证明,在长期接受ART抑制的HIV感染者CD4+T细胞中,强制高表达AST能够有效阻断各种刺激诱导的潜伏病毒激活及病毒转录。
HIV感染者的CD4+T细胞在AST异位表达后潜伏期逆转的阻断
这个新发现具有巨大的转化潜力未来,研究人员有望开发一种基因治疗策略,即将增强型AST的表达指令永久整合至HIV感染者的T细胞中,从而实现该因子的持续、高水平表达。通过稳定表达这一源自病毒本身的“分子安眠药”,可强制性地诱导潜伏HIV进入长期甚至永久的休眠状态,这相当于给患者体内的病毒库加上一把难以破解的分子锁,有望让感染者无需再终身依赖抗病毒药物,真正实现艾滋病的长期功能性治愈。
本文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 WHO. HIV and AIDs. Published July 15,2025. Assessed Aug 07, 2025.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iv-aids
2. Li R, Daneshvar K, Ji X, et al. Sci Adv. 2025;11(19):eadu8014.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