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LVEF保留患者,β受体阻滞剂真的必要吗?

长久以来,β受体阻滞剂都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二级预防治疗的重要支柱药物。从20世纪80年代起,其在心肌梗死(MI)治疗中的价值逐渐被认可。相关研究表明,它能够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
但医学发展从不止步。随着溶栓、完全血运重建、双抗治疗 (DAPT) 、他汀等现代治疗手段普及,心梗患者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变。β受体阻滞剂在现代治疗背景下的获益是否会被稀释?这是临床实践中越来越被质疑的问题。
指南共识:谁真的需要β受体阻滞剂?[1]
我国《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中明确,对于MI后伴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40%)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I类推荐,被认为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LVEF保留或仅轻度降低的患者,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推荐级别并不统一,证据强度也相对薄弱。但我国共识中有提到对于LVEF保留的MI患者,虽然缺乏强有力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但仍建议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使用应基于合并症和整体临床情况,优先选择高选择性β₁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兼具α₁阻滞作用的药物(如卡维地洛),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
国内常用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适应证[1]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代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背景下,对于LVEF保留的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否仍然必不可少?
NEJM发布REBOOT研究结果[2]
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REBOOT研究结果。REBOOT 是一项在西班牙和意大利109个中心开展的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8438例心梗患者,均接受了冠脉造影和药物治疗,且LVEF>40%,无心衰病史。患者随机分配至β受体阻滞剂组(以比索洛尔为主)或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组,中位随访达3.7年。
结果显示:
· 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再梗死或因心衰住院)无显著差异:β阻滞剂组22.5/1000人年 vs. 对照组21.7/1000人年,HR=1.04(95%CI: 0.89-1.22,P=0.63);
· 全因死亡、再梗死、心衰住院三个单独结局同样没有显著差异;
· 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卒中等不良事件上的发生率也相当。
也就是说,在心梗后LVEF>40%的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并没有带来额外的获益。
主要复合终点及其组成部分的Kaplan–Meier曲线[2]
注:A 图显示全因死亡、再梗死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发生率(主要复合终点);B、C、D 图分别显示主要复合终点各单独组成部分的发生率
亚组分析:女性或成为风险人群[3]
尽管总体结果为阴性,但预设亚组分析(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发现性别和心梗类型可能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显示:
· 女性患者中,β阻滞剂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30.4/1000人年,显著高于未使用β阻滞剂组的21.0/1000人年(HR=1.45,95%CI:1.04–2.03);也就是说,相比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女性患者使用该药的主要终点风险增加了约45%;
·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心脏性死亡风险的上升,而非再梗或心衰住院;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LVEF保留(≥50%)的女性患者风险更高,且接受较高剂量β阻滞剂治疗的女性风险进一步增加。
REBOOT 试验主要复合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3]
注: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再梗死及因心力衰竭住院
女性(A)和男性(B)患者首次达到主要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3]
男性患者则没有观察到类似的趋势。换句话说,在同样的背景下,β受体阻滞剂对男性可能“无功无过”,但对女性却可能“有害无益”。
该亚组分析结果无疑为临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性别差异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定义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二级预防中的角色?
女性患者为何更危险?[3]
目前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中提及的几个推测值得关注。
首先,药代动力学差异可能起到作用。女性体重普遍较轻,肝肾代谢能力与男性不同,在相同剂量下,女性患者体内的实际暴露水平可能更高。
其次,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差异不可忽视。女性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模式与男性不同,过度抑制交感活动可能引发心排量下降、低血压甚至心律失常。
第三,研究中女性患者往往更年长,合并症更多,而她们接受指南推荐药物(如他汀、ACEI/ARB)的比例却低于男性。这意味着,在治疗基础本就不充分的情况下,再叠加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效应,可能放大了风险。
这些假设都需要进一步验证,但至少警示医生应更谨慎地为EF保留型心梗女性患者处方β受体阻滞剂,尤其避免高剂量长期使用。
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如何取舍?[2,3]
面对传统共识与新证据之间的矛盾,临床医生需要做出更为谨慎的判断。
首先,要明确适应证。对于LVEF≤40%或伴随心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梗患者,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核心药物。但对于LVEF>40%的患者,尤其是已经接受了完整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必要性正在受到质疑。
其次,要高度关注女性患者。性别亚组分析提示,LVEF保留的女性在接受较高剂量β受体阻滞剂时,风险可能明显上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谨慎评估女性患者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必要时选择低剂量或干脆避免应用。
第三,要加强动态评估。药物治疗不是一次性决策,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患者病情、心功能和合并症的变化,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也应灵活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
最后,更大规模、性别平衡的RCT是迫切需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厘清不同人群的风险与获益,为临床提供坚实的证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韵岱,董蔚,汪京嘉.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2):108-123.
2. Ibanez B, Latini R, et al.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out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N Engl J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30, 2025.
3. Rossello X, Dominguez-Rodriguez A, et al.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effects according to sex in the REBOOT trial. Eur Heart J.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30, 2025.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