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健康中国,GLP-1RA再获指南背书!一文读懂2025国家基层肥胖五大管理新策略
指南解读官方号近30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肥胖合计已超50%,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约20%受影响,这意味着每两个中国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正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1]。肥胖相关代谢与心血管并发症负担沉重,按预测至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或达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21.5% [2]。因此,“健康中国2030”、2024年“体重管理年”以及糖尿病防治行动的推出,均把体重管理作为核心抓手,亟需基层形成规范、同质化的诊疗与随访闭环[3]。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制定了《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旨在为基层提供涵盖诊断、评估、干预与随访的可操作技术规范[3]。
指南核心要点速览[3]
1)面向≥18岁单纯性肥胖患者,明确基层“团队-设备-服务”的管理基本要求,强调与上级医院协作、建立连续照护链;
2)诊断与评估以BMI与腰围为基础,辅以体成分、DXA等;提出分级与继发性肥胖线索识别要点;
3)综合管理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石,设定强化治疗期与维持期分阶段减重目标;
4)药物治疗给出明确启动阈值与随访评估标准,列出已在国内获批的治疗药物(如司美格鲁肽等),并强调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5)提出长期随访与转诊情形,形成基层首诊、分层管理与双向转诊的闭环。
一、诊断与评估[3]
1. 诊断指标与方法
指南推荐使用体重指数(BMI) 和腰围作为基层诊断肥胖的主要工具。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切点分别为24.0 kg/m²和28.0 kg/m²。腰围作为中心型肥胖的重要指标,男性≥90 cm、女性≥85 cm即可诊断。
此外,指南还建议有条件的机构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或双能X线吸收法(DXA) 评估体脂率。
2. 肥胖分级与继发性肥胖识别
指南建议根据BMI进一步进行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级,以指导目标与策略差异化。
然而,若出现交感兴奋/中枢症状、内分泌异常体征(如库欣样貌)、生殖内分泌异常等,应警惕继发性肥胖并尽早转上级医院。
体表1 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分级标准[3]
二、分阶段管理目标:先减下来,再稳得住[3]
指南将长期管理目标分为强化治疗期与维持期:
强化治疗期:多数轻度肥胖可设定3-6个月减重5%-15%以上,以显著改善血压、血脂、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2型糖尿病控制并降低事件风险;中重度肥胖往往需要更高降幅以获得更佳代谢与临床结局。
维持期:接近个体化最佳体重后,进入长期维持与复发预防;建议每3-6个月评估体重与代谢指标。
三、肥胖的基层综合管理策略[3]
1. 管理团队与设备配置
指南建议基层医疗机构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管理团队,配备身高体重计、腰围尺、血压计、血糖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基本设备,鼓励使用信息化系统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2. 生活方式干预仍是基础与核心
饮食方面,推荐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三大营养素比例(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0%~30%),鼓励全谷物、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150-42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每周2-3次的抗阻训练。运动强度可通过靶心率公式进行个体化设定。
行为方式方面,通过自我监测、饮食/运动日记、数字化教育工具与睡眠管理(建议夜间11点前就寝、约7小时睡眠)来提升依从性并降低复发。
四、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与疗效评估
1. 药物治疗启动指征[3]
• BMI≥28 kg/m²:经≥3个月饮食+运动干预仍未达5%减重,推荐启动减重药物;
• BMI≥24 kg/m² 且合并并发症(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负重关节痛、呼吸困难等)亦可考虑药物辅助。以上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2. 疗效评估[3]
• 3个月评估:非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5%,或糖尿病患者>3%为有效,可继续;若无效,建议转诊上级医院进一步评估与调整。
目前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肥胖适应症药物包括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
其中,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RA类药物在减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在12-24个月内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体重降幅可达12.1%,且其在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等多重代谢指标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3]。
此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5)》 也指出,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RA类药物,能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特征,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为合并MAFLD的肥胖患者提供了双重获益的可能[4]。

图源:参考文献[4]
五、代谢手术与中医辅助[3]
经充足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仍未达标者,可参照国内相关共识与指南进行代谢手术适应证判定(如极重度肥胖或重度肥胖合并重大代谢并发症等),基层需建立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确保围术期与远期随访的连续性。代谢手术能显著减轻体重、改善代谢异常,并降低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中医治疗如针灸、耳针、穴位埋线等可作为辅助手段,但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基层医疗的肥胖管理思考
1. 腹型肥胖关联更高代谢/心血管风险,筛查与宣教要“看腰不只看秤”;
2. 三个月节点是药物决策关键窗。达不到预设降幅就应建议进入药物通道;
3. GLP-1 RA类药物(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在体重+肝脏+心血管多维收益的证据更匹配我国基层合并症谱,对合并MAFLD、2型糖尿病等人群尤其值得优先考虑。
结 语
2025版《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为基层医疗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体化管理路径。对多数合并代谢共病的患者而言,基于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RA类药物可显著提升降重效率、优化肝脏与心血管结局,实现真正的长期体重管理与慢病缓解。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81734.htm
2. Wang Y, Zhao L, 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7): 446‑461.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 中华内科杂志,2025,64(07):604-613.
4.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等.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5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5,24(05):513-525.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